4月24日,阿富汗主流报纸《每日展望》(英文)和《马塞尔日报》(普什图)发表了刘劲松大使署名的文章《中国、阿富汗和联合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原文如下:
(一家主流报纸刊登了刘大使的文章)
4月22日,我在中国大使馆举行了一次特别招待会,邀请了50多名联合国驻阿富汗系统的同事,阿富汗外交部副部长安集沙先生也出席了招待会。由于安全因素,在阿富汗的使团很少举行除国庆招待会以外的特别招待会。然而,我和我在大使馆的同事们坚定地举办了这次活动,这是一次热情而成功的活动,因为中国、阿富汗和联合国是命运共同体。
前几天是中国的清明节。我去喀布尔的英国公墓为在阿富汗死去的中国同胞扫墓。墓地里躺着一位祁女士,她在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被派到这里教当地人养蚕,但不幸在这里去世了。70多年过去了,阿富汗人民仍然通过敬献鲜花来悼念她的坟墓,感谢她为阿富汗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朵美丽的花也向联合国致敬。
在阿富汗的联合国系统特别小组中,一直都有中国人。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法律基金会的金妮女士,一年四季都在昆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然而,她毅然放弃了这一切,远离家人,勇敢地面对艰难险阻,像她的男同事一样在危险的地方奔跑,积极宣传阿富汗警察,特别是女警察的坚忍不拔,全心全意帮助苦难的阿富汗人民。
大使馆的三名同事参加了联合国在东帝汶和科索沃的维和行动。在远离首都、远离亲友的任务区,没有热水或中餐,只有危险和孤独,但他们幸存下来,并成功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使命,这也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他们经常告诉我,那些戴着联合国蓝盔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经历。阿富汗特派团中有许多同事为联合国服务。我们要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服务的所有联合国同事致敬。
中国、阿富汗和联合国有着特殊的渊源。1971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阿富汗投了宝贵的一票。中国是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带入联合国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友谊。我们也感谢阿富汗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联合国框架内,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支持中国。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阿富汗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仍然遭受恐惧和贫困。在这方面,联合国在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所有国家都需要更加全面和坚定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和平解决各种争端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是第一个签署《联合国宪章》的国家,也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与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在阿富汗问题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自阿富汗问题出现以来,中国一直站在国际正义和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一边,为阿富汗人民加油。21世纪,中国支持联合国协调对阿富汗国际援助的努力,支持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的工作,推动和支持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通过多项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积极参与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各种讨论,支持和落实“阿富汗自主、阿富汗主导”的原则。
近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系统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更加实质性。去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难民署提供了1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用于为阿富汗难民购买毛毯、油箱和其他冬季用品。中国还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阿富汗难民提供粮食援助。我们正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药物管制规划署、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讨论具体的项目合作。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将与世界同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都不会威胁任何人,颠覆当前的国际体系,也不会寻求势力范围。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捍卫者。
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联合国和阿富汗人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正在建设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影响到所有大国、邻国和国际社会的神经。阿富汗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考验人类的智慧和联合国的能力。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早日恢复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给阿富汗人民一种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并使阿富汗成为大国之间的合作港口,而不是大国游戏的地方。
由中国提出并得到联合国系统支持的“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阿富汗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帮助阿富汗恢复了过去丝绸之路的荣耀,并帮助阿富汗实现了更多的就业和出口。中巴三方对话和中国倡导的中巴经济走廊向阿富汗延伸,也为阿富汗改善国际环境和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普什图语和汉语中有一句谚语:“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希望在阿富汗的联合国机构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倡议和努力,与联合国系统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使阿富汗人民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关心。
标题:刘劲松大使:中国、阿富汗和联合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