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5字,读完约5分钟
3月25日,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与文化部、外交部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之夜”招待会,展示敦煌的辉煌,重温丝绸之路的魅力,宣传“一带一路”。大使和使馆全体外交官,中国敦煌研究院张副院长一行,阿富汗信息文化部长巴瓦里,难民遣返事务部长巴尔奇,国防部副部长阿萨伊,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喀布尔大学法鲁奇校长和孔子学院教师,中阿友好协会主席拉申,阿富汗有关部委官员,中阿新闻媒体代表,阿富汗各国外交使节等150多人出席。
(刘劲松大使介绍“丝绸之路精神”)
刘大使从远处迎接各界来宾,特别是中国敦煌研究院代表团。他说,在阿富汗呆了近三个月之后,他强烈感受到阿富汗各界对古丝绸之路的美好感情,以及对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态度。
刘大使说,中阿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丝绸之路把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商品、技术、文化、思想和人员的交流,两国凸显了各自的辉煌和活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受益匪浅。
敦煌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具阿富汗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一些学者已经证实,敦煌曾是2100多年前阿富汗主要民族大月氏的游牧之地,“敦煌”这个地名据说源于他们的语言。敦煌在古代是一条通道。许多敦煌人去过阿富汗,许多阿富汗人留在了敦煌。
敦煌的巴米扬石窟和莫高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作为丝绸之路的双桥,它们有着相似的建设时期和许多相似之处,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共同支撑着两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巴米扬佛像和壁画对中国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阿富汗传入中国的佛教、祆教和景教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称僧侣为“沙门”,源于阿富汗当地的发音。另一方面,游历敦煌的中国名人张谦、法显、玄奘等记录了阿富汗的风俗习惯,包括宗教状况,成为现代人研究阿富汗历史的宝贵依据。
刘大使指出,巴米扬石窟和敦煌石窟都遭受了灾难,许多文物在国外遭到严重破坏或丢失,这是两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保护、研究和宣传国宝,教育年轻人记住自己历史的光荣和教训,是两国的共同责任。中国正在建设文化强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正在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帮助和支持阿富汗的考古和文化建设。中国文化界高度重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题词:“一个民族活下去,文化也就活下去”,这也是中华民族和敦煌人的精神。
刘大使强调,几千年来,中阿两国人民像亲人一样往来,培育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丝绸之路精神对阿富汗的和平和解以及在阿富汗相关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先后有信息文化部部长巴瓦里、难民与遣返部部长巴尔奇、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致辞)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说,阿富汗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自2000多年前张谦“凿空”西域以来,中国和阿富汗因丝绸之路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今天,敦煌人踏着祖先的足迹访问阿富汗,希望体验阿富汗的文物和魅力,加深对阿富汗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加强两国学术机构之间的实质性交流。
(刘大使介绍了中国“唐三彩”与阿富汗青金石的关系)
信息文化部长巴瓦里、难民和遣返事务部部长巴尔奇和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热情欢迎敦煌研究院代表团访问阿富汗,称赞这次招待会是一次“文化盛宴”,感谢中国大使馆的独特创意和精心安排,并对受邀参加招待会和品尝敦煌文化精品感到荣幸。他们说文化交流是相互交流的最好方式,阿富汗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阿方真诚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文化合作,弘扬两国优秀文化。阿方支持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希望古丝绸之路早日复兴。
(刘大使、敦煌研究院代表团和阿富汗客人)
(客人们竞相看美丽的敦煌专辑)
阿富汗使团和各界来宾仔细观看了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各种壁画、特色工艺品和图画书,并向他们表示敬意。来宾们还欣赏了大使馆展示的青花瓷和唐三彩仿制品、古董家具、邮票和唐卡,观看了敦煌纪录片,敦煌研究院的画家马强先生现场进行了书画表演,并聆听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钢琴演奏。温暖的灯光、飘香和优美的旋律让每个人都沉浸在立体精致的文化氛围中。
客人们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印象深刻。他们没想到阿富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壁画艺术,两国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如此密切。这表明,中阿两国长期深厚的关系凸显了中阿两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以复兴古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大家还说,在喀布尔组织这样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并不容易,中国大使馆在这方面取得了有益的发展。
(敦煌研究院马强先生现场书法表演)
(巴瓦里部长很乐意接受现场书法作品)
(阿富汗信息文化部高级官员现场演奏中国新疆少数民族乐器“东布拉”)
(刘大使向阿富汗国防部副部长介绍古丝绸之路网络)
(太棒了!)
(沉思...)
(我放不下)
标题:重温丝绸之路的魅力——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丝绸之路文化之夜”招待会侧记
地址:http://www.aq2t.com/afhwh/703.html